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西北边陲,千里草原,万里黄沙。

陕甘一带,有上古部落名,名谓猃狁,周人称为西戎,都于今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。犬戎地处西北边远地带,属于周朝荒服,依照周制,须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。

周穆王十二年,少师奏报。

少师:查今岁荒服诸部,惟犬戎抗命,没有及时进贡。

穆王:蕞尔番邦,竟敢如此无礼。传令!待我亲自领兵征伐。

大臣祭公、谋父闻此,一齐出班谏阻。

祭公、谋父:彼荒服之地,只须按时朝拜可矣,有何宝物贡献天朝?依我等之议,陛下宜行文王耀德息兵之策,不宜劳师远征,徒耗国库民力。

穆王:此时不征,待其坐大,再征迟矣。我意已决,二卿勿言。

早春二月,草木未发,周穆王率军西征。因进兵阳纡,一战获胜,得四白狼、四白鹿以归。又得炼赤刀一把,用之割玉,如同切泥。

穆王虽然一战得胜,但由于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征伐政策,自始荒服者不至,边远国家亦不再前来朝见天子。

西戎边夷不朝,穆王愈发大怒,于是重整人马,二次讨伐。经过一场激战,周天子复以大获全胜告终,获其五王,并将部分戎人迁到太原。

穆王不肯干休,乘胜继续西伐,进军至昆仑之丘,到达西王母国。后世考证,西王母国应在今甘肃、新疆一带,以西宁、兰州为前庭,新疆为后庭,中心在敦煌、酒泉。

长河落日,转又玉兔东升。镜头回转兖州曲阜,鲁国都城。

鲁国曲阜宫内,第五任君主鲁魏公在位,苍须皓发,执政时间已超过五十年之久。

周康王时,诸侯中有四大辅臣,乃是鲁国伯禽、卫国康伯、晋国侯燮、齐国丁公。

据《史记》载:“幽公弟晞杀幽公而自立,是为魏公。”则鲁魏公弑兄自立,可见其阴狠果决性格。由于鲁魏公得位不正,内乱未平;又有周昭王南征不反,故导致淮夷地区诸部不服周室,渐生作乱之心。

便在此时,徐夷国君便率淮夷诸部侵扰宗周,自称徐偃王。

徐国建都徐州,距离鲁国都城曲阜只二百多里,本在鲁国军力威慑之下,此时敢于反叛,虽不明其直接原因,鲁魏公或有过错,故而引发徐偃王之乱。

鲁魏公闻警,急派斥候骑乘快马,一路往西,驿站交替,向天子奏报。

周穆王当时正在敦煌,闻报徐戎作乱,遂命车神造父驾车,日驰千里,返回救乱。

造父驾车东云,飞临曲阜上空,按落云头。鲁魏公见天子驾到,率鲁国群臣接出宫城,拜迎圣驾。周穆王引鲁国之兵南行,与徐夷之师相遇微山。因见叛军势大,周军又大半屯于西戎未还,周穆王只得暂时作出妥协,遣使前往徐偃王营中,封官议和。

天使:奉周天子诏旨,封徐偃为东方诸侯之首,命为东伯,就此罢兵。

徐偃:若要罢兵也可,周天子须承认我偃王封号。

天使:天子息兵之意甚诚,你休疑惑。待我奏请天子,必有答复。

使者还至周营,向天子复命,说徐君要讨王号之封。周穆王闻而大怒,即命造父驾车奔赴楚国,传旨楚侯,要其发兵攻徐。

车神出马,千里长途瞬息便至,来至楚国,即宣天子诏旨。

楚文王奉天子诏命,不敢怠慢,即刻举兵,北伐徐夷。徐偃王虽敢反周,却不敢抵抗楚国,闻说楚文王北来,于是主动撤走,率众隐入深山之中。

平定徐偃王之乱后,周师陆续东还。穆王于是继续东进,抵达九江,平定徐夷全境,继而挥师南征。通过征伐,东南许多方国部落归周,由此周朝势力远达长江下游。

南征获胜,穆王仿照祖先成王之举,乃在涂山会合诸侯。

经过涂山大会,周穆王名声大振,誉满天下。

造父善马,除原有两匹神驹之外,又寻得良骥六驾,献给天子。穆王见而大喜。

穆王:我原有双驹,是为赤骥、盗骊。今贤卿复得其六,依据毛色之别,可分别命名为白义、逾轮、山子、渠黄、骅骝、绿耳。

造父:善哉,陛下天才,赐此佳名。总计八马,可名八骏。

穆王:有此八骏,某朝发东海,夕止昆仑可矣!

遂以造父御马西征,至于青乌之所解地,名为乌居三危山,在今甘川交界处。

徐偃王甚是淘气,闻说穆王西征,复带族众自山中杀出,勾结淮夷大举西侵,前锋直至芮国华阴,深入成周之境,逼近宗周。

驿马传报,十万火急。

周穆王闻报,复又长驱归国。乃命楚文王录终为先锋,率楚军征伐淮夷,在古师(今湖北郧县)安营扎寨;又命部将率领成周八师,前与录终会师,包抄淮夷后路。

两军交锋,淮夷腹背受敌,一战崩退。

自此诸夷束手,天下咸服。西域诸国,皆都来朝。

穆王十四年,中亚西极之国来朝,贡献各色异宝。穆王设宴以待,奏迎宾之乐,又佐以歌舞,西人大笑,宾主尽欢。

西使:上邦之乐,皆是天籁;大周舞女,尽为天仙。我等化外番邦小臣,叹为观止。但虽异域,亦各具风情。外臣使团之中,有化人随行,可献末技,以博上邦天子一乐。

穆王:哦?化人是做何营生者?

西使:便是魔术师,精于幻术。

穆王:既是如此,速宣来入见!

侍臣外出传指,西域化人随使登殿,向穆王施礼参拜。

穆王:贵使,此化人有何绝技,即命献呈。

西使:外臣遵命。

于是便向魔术师示意,嘱咐一番。那魔术师躬身领命,当时表演起来,能出入水火,贯穿金石,变化多端,令人眼花缭乱。

穆王:妙哉,妙哉。贵使,你西土有此奇能者,还有几人?

西使:似此末技,遍地皆是。更有碎身复合,斩首能活,方为大能。

穆王为其大言所惑,若有所失。西使告辞离去之后,穆王坐卧不安,遂再命造父驾车,载己西游。造父不敢违拗,只得遵命,收拾车马上路,开始西游之旅。

西游途中,果见千奇百怪,眼界大开。因在半路巧遇能工巧匠偃师,善制木偶,肖似真人,且能合乐歌舞。穆王大喜,遂携其同行。

周穆王驾车一路西行数万里,直至西昆仑山,得以拜见西王母,众神之神,女仙之首。

闻说人间帝王来访,西王母命设盛宴相待,相处多日,宾主尽欢。

画外音:西王母乃是传说中女仙之首,前后曾遇两个尘世间男人,一为后羿,一为周穆王。后羿得到西王母赠与不死药,周穆王则赠西王母白圭玄璧,同游瑶池,言谈甚欢。

据《穆天子传》记载,周穆王驾驭八骏周游天下,一路带有美人相伴,名曰盛姬。更携盛姬到东方,并在沂山上巧遇凤凰。只是不幸,盛姬于途中染病身故,葬于沂山东南。后人因其乃穆王爱姬,于是便命名其墓为穆陵。《诗经》云:“凤凰于飞,翙翙其羽,亦集爰止。蔼蔼王多吉土,维君子使,媚于天子。”诗中所写,正是帝王巧遇凤凰于高冈情景。

《山海经》与《穆天子传》皆为战国时期典籍,在中国文学史上可称双璧,地位尊崇。两书中皆都提到西王母,但所述形象却是大异其趣,令后世难以取舍定论。

《穆天子传》中,周穆王毕生都热衷于征服、旅行、贸易及探险,而对宫廷妃嫔毫无兴趣。当时陇西直至新疆,已经出现“丝玉之路”,中国主要对外输出丝绸,而输入玉石、青金石、猫眼及琉璃珠串等。商周两朝,玉为人神沟通重要法器,穆天子热衷仙道,于是一路西游,在青海找到昆仑玉,在新疆则找到和田玉,皆是目前已知最佳玉种。

据《穆天子传》记载,周穆王乘坐八骏战车,从岐周镐京出发,反复多次西征。其北线行程,是经宁夏、甘肃,过新疆喀什而抵达中亚;南线行程,经青海而抵达冈底斯山主峰,甚至喜马拉雅山北麓,整个过程充满冒险色彩。

由于西部多为蛮荒之地,路途遥远艰险,周穆王西巡绝非仅为观光冒险。据后世考证,其目标有四:一为寻找传说中西域女神西王母,二为寻找玉石资源,三为寻找岐周民族之根,四为寻找神秘巨鸟羽毛,以求巫术力量。

通过《穆天子传》描述,一改《山海经》中西王母虎齿豹尾形象,化为美丽高贵女神。周穆王见到西王母时,为其美貌倾倒,献以白圭黑璧,以及大量丝织品。西王母爱其美玉华裳,于是悦纳,并在瑶池盛排筵宴,款待嘉宾。席间王母与穆王展开对歌,充满哀怨。

西王母唱:白云在天,山陵自出。道里悠远,山川间之。将子无死,尚能复来。

穆天子答:予归东土,和治诸夏。万民平均,吾顾见汝。比及三年,将后而野。

周穆王饮罢琼浆玉液,爱慕王母之情不可遏制,遂驱八骏马车升于弇山,纪其遇仙事迹于弇山之石,并铭题曰“西王母之山”。恍如今日藏族青年对歌场景,令人无限唏嘘。

《穆天子传》后,《列子》也记载此段浪漫人神之恋,两书前后呼应,坐实此段令人神往传奇。后至唐代《仙传拾遗》,说西王母降临周穆王宫殿,两人双双升入云端,成仙而去。《太平广记》亦说穆王成仙,与西王母最终成就眷属,或是情人。

历史真相:若果然如此,那也就没玉皇大帝什么事了。但至汉朝之时,武帝独尊儒术,儒士们觉得人神之恋终属不伦,于是便给西王母择配一位对等神灵夫君,号为东王公。后来佛教传入东土,轮回说大行其道,于是也便有人认为,东王公其实就是周穆王转世。在汉族民间,甚至便称西王母为王母娘娘,彻底改变神话品格,使其绽放出一个庸常亲切面容。民间却又不认可东王公此一虚无形象,便将此可爱亲切女性大神王母娘娘改嫁,从东王公怀里抢出,再塞给玉皇大帝。此谓是王母娘娘仙话起点,也是西王母神话终结。

考之古籍,西王母名称,最早是指位于西方原始部落。

《尔雅·释地》:觚竹、北户、西王母、日下,谓之四荒。

郭璞注:觚竹在北,北户在南,西王母在西,日下在东,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。

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金城郡临羌县,西北至塞外,有西王母石室。

可见西王母最早是部落名称,也可指代部落首领。部落具体位置,向有多种说法,较常见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。

早期《山海经》多次提到西王母,载其司掌灾害与瘟疫,是一位瘟神。又谓其状如人,豹尾虎齿,蓬发戴胜,是半人半兽形象。从此描述,可知西王母部落是以兽皮为衣、兽骨为饰,穴居山洞。豹尾虎齿,则可能说其部落以此为图腾,中国谓之豹,越人谓之貘。

《尔雅·释兽》:貘,白豹。

如此可知,《穆天子传》中所述西膜,亦即西王母。因母为貘之音相同,字亦通假。

到至汉代,西王母形象从半人半兽,变为白发老妪。

司马相如: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,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。

《淮南子·览冥》:西老折胜,黄神啸吟。

汉武帝之后,西王母从白发老妪变成绝代佳妇,也就是后世常见西王母形象。

随着嫦娥奔月等传说形成,西王母又变成长生不老药掌管者,对人类掌控权势大增。

西王母既然升格为女神,于是便有丈夫,甚至再有孩子,理所当然。其原配丈夫叫东王公,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。

《神异经·东荒经》:东荒山中,有大石室,东王公居焉。长一丈,头发皓白,人形鸟面而虎尾,载一黑熊左右顾望,恒与一王女投壶。

形象怪异至极!

历史真相:王母娘娘形象变化,人设迥异,实与其历史各阶段身份定位息息相关,不难理解。早期西王母乃为部落首领,之所以形象凶厉,是为保护部民安全;而后成为执掌长生吉神,乃成慈祥老妪。但既然执掌长生,怎会老迈?故又化为年轻美丽不老女神。

然而及至《牛郎织女》传说,王母复又化为凶蛮自私恶妇,也甚令人意外。

千百年来,每当七夕,文人骚客无不为牛郎、织女宿命叹息,并对悲剧始作俑者王母娘娘深表不满。正是这位王母娘娘,不但下令将织女捉回天庭,还亲手拔下头顶银簪,画出一道滔滔银河,将牛郎挡在天庭之外。

无独有偶,在另一个民间故事里,王母娘娘所生七仙女也曾思凡下界,却在洗澡时被董永偷走内衣,飞腾不得,无奈留在人世,从此过上男耕女织生活。王母娘娘气急败坏,派人将女儿救回天庭,然后银簪一划,将拐骗人口嫌疑人董永挡在银河系之外。

还有神话传说《宝莲灯》,后被改编成戏曲《劈山救母》,也出现王母娘娘黑史。《酉阳杂俎》中曾记西王母姓杨名回,乃是东王公之妻,编剧于是自行深挖脑洞,给王母娘娘设定一个杨姓娘家。于是王母便又成为三圣母及二郎神杨戬姑妈,刘沉香的表外婆。

《宝莲灯》剧情:王母娘家侄女三圣母离家出走,躲进华山,被一介寒儒刘彦昌拐骗怀孕,诞下私生子,取名刘沉香。王母娘娘以为仙凡成婚,门第不合,照例震怒,便令三圣母亲哥杨戬下凡,将其捉拿归案,镇压在华山之下,引出后面沉香劈山救母故事。

据以上系列神话所叙,则王母娘娘果然如此可恨?其实不然。经过追根溯源,需知《牛郎织女》、《天仙配》及《劈山救母》三个故事版本,全部成型于明清;而这三个故事原始文本中,并无一字提到王母娘娘。比如织女故事,出于南朝成书之《荆楚岁时记》。

原文记载:天河之东有织女,天帝之子也。年年织杼役,织成云锦天衣。天帝怜其独处,许嫁河西牵牛郎。嫁后遂废织纴。天帝怒,责令归河东。唯每年七月七日夜,渡河一会。

若依此论,则较之民间版《牛郎织女》更加合情合理。因为牛郎本来便是天上牵牛星,亦是天宫体制内神职人员,与织女星婚配,也是奉旨成婚,门当户对。而狠心拆散牛郎织女者,不是丈母娘西王母,而是天帝。但拆散二人理由冠冕堂皇,并非无理。因女儿贪恋夫妻家居生活,影响纺织正业,是谓渎职,其罪不小。因此天帝制定严格考勤制度,只许女儿每年七月七日使用一天探亲假。虽然稍显严苛,倒也无可厚非。

至汉朝时,有人曾著《神异经》,记载大量修仙玄幻故事,内容大抵荒诞不经,旧题汉武帝时东方朔所作。其中记载西王母情事,便完全颠覆王母娘娘在民间传说中恶丈母形象。其《中荒经篇》有文,记载王母之事。

原文记载:昆仑之山,有铜柱焉,其高入天,所谓天柱也。围三千里,周围如削。下有石室,方百丈,仙人九府治之。上有大鸟,名曰希有,南向,张左翼覆东王公,右翼覆西王母。背上小处无羽,一万九千里。西王母岁登翼,上会东王公也。

如此说来,倒是西王母每年攀登一次鸟翅,爬到鸟背皮癣坑里坐定,等待东王公从另一侧上来,幽会一番。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于大鸟之背,便与鹊桥会十分相似。


页面连接:http://www.redsulphuralchemy.com/list_0_gwfmw/4lmvtnml.html

首页 目录 +惊喜 下一页

闪爵小说网宝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